憲政中國化之反思
歷經(jīng)六十余載跌宕起伏的憲政實踐和坎坷曲折的試錯糾錯之后,生長于中國社會土壤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已躍然紙上,憲政的中國化已經(jīng)深深鑲嵌在了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之中,并展現(xiàn)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優(yōu)越性。這不僅是一種方法性的實踐活動,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探索,它要求我國的憲政建設必須立足中國實際、面向中國問題。
無論從其發(fā)展歷程看,還是從其存在形式和運作實踐看,憲政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和發(fā)展起來的,并始終根據(jù)具體歷史條件的變化而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不同國家也都基于自己的個體性特征而在探索著符合自身特點和需要的憲政模式,從而使憲政呈現(xiàn)出了豐富多彩的殊異性和多樣性;任何一種憲政模式都不可能是人類社會最完美的制度,更不可能是憲政文明的終結(jié),人類的憲政之旅永無止境。它可以發(fā)軔于西方社會,也可以成長于非西方世界;既可以有普通法憲政主義,也可以有歐陸憲政主義,認為某種憲政模式可以適用于一切國家和民族的論證邏輯及其理論基礎都只能是理性的自負與狂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同樣不是某種模式的翻版或臨摹,而是以中國社會作為立足點和歸宿進行理性建構(gòu)和實踐探索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與智慧結(jié)晶。
然而,不管憲政的具體形態(tài)有多大的差異,作為一套觀念體系、價值選擇和制度安排,憲政凝聚著民主、法治、人權(quán)的精神內(nèi)核,蘊含著寬容、妥協(xié)、合作、理性、多元的文化基因,濃縮著人民主權(quán)、人權(quán)保障、憲法至上、法治主義等政治理念,體現(xiàn)著人們對公民與國家、權(quán)利與權(quán)力之間關(guān)系的基本態(tài)度和結(jié)構(gòu)定位。由此,憲政自然蘊含著人類文明演進中的一些普遍性質(zhì)素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普遍的價值認同。這種普遍性根源于人類社會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共同關(guān)切與尊重,對自由、平等、正義等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與珍視,對理想的社會政治生活的共同憧憬與期盼,其與憲政產(chǎn)生的具體社會條件和發(fā)生作用的具體歷史場景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憲政問題已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內(nèi)部治理問題,而是與人類的共同發(fā)展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全球憲政主義議題要求我們在考察和分析憲政問題時,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思維,承認憲政的一些共同價值和原則,以達致基本的共識乃至共贏。這樣,曾“長期被認為是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憲法價值觀也逐漸被異質(zhì)的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和國家所理解和接受。正是這種普遍性和共通性,構(gòu)成了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共同價值基礎和原則”。⑤
需要注意的是,憲政的價值理念與憲政的制度形態(tài)是兩個層面的問題,“自由、民主、人權(quán)、公平、正義、法治等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但三權(quán)分立、多黨制、極端個人主義等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普世的”。⑥的確,代議制、普選制、多政黨、聯(lián)邦制、三權(quán)分立、司法審查等,都只是踐行憲政的具體的制度安排或?qū)崿F(xiàn)機制;不同國家和民族完全可以、實際上也都在探尋著符合自身特點和需要的憲政體制,憲政模式也因此而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多元化樣態(tài)。實際上,人類在探索憲政機制方面的努力和實踐從來就沒有停歇過,憲政的制度建構(gòu)從來也沒有絕對不變的模式或規(guī)則;但憲政的價值精神卻具有超越于具體制度的恒定性和常態(tài)性,這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借鑒與融合、共生與互動提供了基礎與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憲政應當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否認或夸大憲政的共性或個性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正確的,有害的”。⑦對憲政問題的考量,首先應當關(guān)注的是憲政的價值取向與目標定位,價值認同是走向憲政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具體的制度設計與建構(gòu);只有在對憲政的普遍性意義有深刻領(lǐng)悟的基礎上,才能使具體的憲政機制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顯然不能自我束縛、自設藩籬,在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核心原則的前提下,我們需要注意從其他國家憲政實踐的成功做法中汲取有益經(jīng)驗,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中的有益成果與合理因素。如果不加區(qū)別地拒絕一切普遍性價值與原則,就難以融入世界文明的發(fā)展潮流,也難以很好地實現(xiàn)自身的超越與發(fā)展,更難以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我們特有的貢獻。實際上,民主、法治、人權(quán)這些憲政的核心要素,不僅都已經(jīng)被直接載入進了我國的憲法文本之中,而且還以價值觀念、制度建構(gòu)、憲政實踐等形式深深融進了中國社會。的確,只有在普遍性與特殊性、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客觀比較鑒別、認真衡量取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才能不斷完善與超越,我們也才能真正具備文化上的創(chuàng)新和輸出能力,從而極大增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并為人類的憲政文明寶庫增添靚麗的中國色彩。
植根于中國社會的時代背景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從理論到實踐、從思想到行動,都良性而健康地闊步前行,從而有力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廣泛的權(quán)利與自由,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力推動了法治建設進程和人權(quán)事業(yè)發(fā)展,有力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和社會穩(wěn)定,并以其“中國特色”而成為世界憲政文明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作為一種正在成長中的憲政,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存在種種不足與缺憾,例如,憲法規(guī)范與社會現(xiàn)實、憲政理想與憲政實踐之間存在著脫節(jié)甚至斷裂的現(xiàn)象,憲法實施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權(quán)力的腐敗與濫用、權(quán)力的異化與錯位等違憲行為和違憲現(xiàn)象,還難以在憲法層面上加以遏制與矯正;公民的權(quán)利和自由尚缺乏切實而有效的憲法保障措施與機制,憲法還沒有充分擔當起公民權(quán)利“守護神”的角色;政府“有限”與“有為”之間的內(nèi)在張力及其調(diào)諧,仍然是憲政建設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多元主義的憲法文化尚未斑斕成熟,全社會濃郁的憲法意識和憲法精神還有待形成,等等。由此使得我國憲政建設的前景顯得撲朔迷離、任重道遠。
人類社會的憲政歷程從來都交織著山重水復的焦慮與柳暗花明的欣慰,折射著時代的潮汐更迭與歷史的風云變幻。只有將理論上的憲政“路線圖”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法治作業(yè),將美好的憲政理想轉(zhuǎn)化為具體生動的憲政實踐,將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本土資源與全球心智有機結(jié)合起來,超越意識形態(tài)化的糾結(jié)與紛爭,秉持開放、包容、客觀的立場與心態(tài),我們才能早日迎接中國憲政綻露的絢麗曙光。
(本文系司法部2012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憲法實施問題研究”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SFB1002)
注釋
1陳弘毅:“論立憲主義”,中國法學網(wǎng),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566。類似的觀點在憲法學論著中俯拾皆是,此處不贅。
2許崇德:“社會主義憲政的不平凡歷程”,《中國法學》,1994年第5期,第8頁。當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在各革命根據(jù)地建立起人民政權(quán),并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憲法性文件,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lǐng)》(1941)、《陜甘寧邊區(qū)憲法原則》(1946)等。這些憲法性文件不僅促進了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民主憲政運動,而且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憲政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jīng)驗。
3.4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wǎng),2012年12月4日。
5陳云生:《和諧憲政——美好社會的憲法理念與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5頁。
6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關(guān)于‘普世價值’的若干問題”,《求是》,2008年第22期,第60頁。
7李步云:“中國憲政之路”,蔡定劍、王占陽主編:《走向憲政》,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5頁。
The "Chinese Element" of the World Constitutionalism System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Miao Lianying
Abstract: The siniciz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has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erpret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evolution, and declaring the theme of the times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Rational reflecting on the constitution fate in Modern China could offer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re the two aspects of problem. Only on the basis of deep understanding to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constitution,we can afford the stronger vitality and adaptability for the constitutional mechanism,and push for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reation and transcending of the co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Constitution, siniciz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historical context, contemporary prospect
【作者簡介】
苗連營,鄭州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理學研究會理事。
研究方向:憲法學、立法學。
主要著作:《立法程序論》、《和諧社會的憲政之維》、《公民法律素質(zhì)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