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新華社)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在講話中,深刻揭示文藝對于時代發(fā)展的獨特作用。
在那次座談會上,習近平鮮明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吹響了推動文藝創(chuàng)作繁榮發(fā)展的集合號,為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和文藝事業(yè)發(fā)展指引了方向。
這篇講話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藝價值,也折射出習近平作為“資深文藝愛好者”幾十年來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從走出人生第一步的梁家河,到中國政治中樞的中南海,習近平在成長中涵養(yǎng)出清新高雅的文藝氣質(zhì)以及真摯平易的人格魅力。
1983年,在河北正定辦公室里的習近平。(新華社)
積淀文化底蘊:“讀書已成生活方式”
習近平的深厚文化底蘊,一從讀書來,二從寫作來,三從實踐來。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時光穿梭到1969年,16歲的習近平“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里一呆就是7年。”父老鄉(xiāng)親現(xiàn)在都還記得,他帶一箱子書下鄉(xiāng),邊放羊邊看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時吃飯也拿著書,在田間地頭勞作,一放工就查新華字典。對這段難忘的耕讀生活,習近平說:“很多知識基礎都是在那時候打下的。”
習近平談起過,自己最大的愛好是讀書。“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習近平是一位十分善于“用筆領導”的領導人,一直筆耕不輟。在文章和講話里經(jīng)常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談黨建,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談作風,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談改革,不能“翻燒餅”;談城建,不能“攤大餅”……語言生動,文風活潑。
1990年7月15日,習近平為追思焦裕祿,賦詞一首《念奴嬌》,抒發(fā)“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的深切思念,以及“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赤子情懷。
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浙江日報》頭版《之江新語》專欄發(fā)表232篇短小精悍的政論,提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群眾呼聲是作風建設的第一信號”等大量新觀點、新論斷,洋溢著清新文風,蘊含著辯證思維,及時回答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實際的問題,充分體現(xiàn)“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和工作方法,深深蘊含著中華文化中的“三不朽”思想,為民立德,為國立功,為黨立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正定翻身記》的通訊,讓昔日“高產(chǎn)窮縣”正定,從“逼上糧山”到“走出死胡同”的故事家喻戶曉。當時的縣委書記,正是習近平。
習近平在正定、寧德、浙江等不同時期的文章,目前已集納到《知之深愛之切》《擺脫貧困》《之江新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等專著中出版,擁有億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