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老视频平台网站,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天天干天天草天天av,2023草草影院最新入口,日本黄色网站在线视频,亚洲日本欧美产综合在线

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北宋官冗之弊與吏治改革

核心提示: 北宋全面建立了文官政治,大量文人通過科舉走入仕途,加之恩蔭補官的泛濫,冗官現(xiàn)象日益突出。對此,宋朝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治理,以銓試法為代表的吏治改革對官員選拔、入仕者素質(zhì)和行政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冗官冗員的局面。雖然這些舉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北宋對冗官現(xiàn)象的治理,為后世的吏治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鑒。

【摘要】北宋全面建立了文官政治,大量文人通過科舉走入仕途,加之恩蔭補官的泛濫,冗官現(xiàn)象日益突出。對此,宋朝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治理,以銓試法為代表的吏治改革對官員選拔、入仕者素質(zhì)和行政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冗官冗員的局面。雖然這些舉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北宋對冗官現(xiàn)象的治理,為后世的吏治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鑒。

【關(guān)鍵詞】北宋  冗官  蔭補  銓試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鑒于唐末五代的歷史教訓,北宋“崇文抑武”,確立了文官政治,建立了一套比前代更為嚴密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政機構(gòu)進行國家治理,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遠超前代,但北宋的冗官現(xiàn)象也成為當時一個突出的政治問題。對此,宋朝統(tǒng)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圖緩解這一局面。

北宋時期,冗官問題日益突出

北宋建立之初對后周及各個割據(jù)政權(quán)的官員多有留用,出現(xiàn)了官吏隊伍紊亂的局面。其后宋太祖對此進行整頓,并于開寶三年(970)下詔:“吏員猥多,難以求其治,俸祿鮮薄,未可責以廉。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要求按各州縣的人口數(shù)量來確定官吏的額數(shù),差減其員,而保留的官吏每月增加俸給5千。據(jù)包拯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的一個奏章中說:“(真宗)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nèi)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選人不在數(shù)內(nèi)。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真宗時期不到萬人的官員總數(shù),還談不上冗官問題。到了仁宗時期,官員總數(shù)已是真宗時的一倍以上,冗官問題開始凸顯。英宗治平時增為24000余員,至哲宗元祐時文武官吏為28000余員。北宋徽宗年間冗官問題更為突出,政和二年(1112)官員總數(shù)為43000余員,宣和元年(1119)又增加為48000余員。仁宗以后,就不斷有大臣對此發(fā)出警示,并要求進行改革。歐陽修指出:“方今天下凋敝,公私急困,全由官吏冗濫者多。”范仲淹認為:“今百姓貧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輕,政事不舉,俸祿既廣,刻剝不暇。”蘇軾也稱:“自本朝以來,官冗之弊,未有如今日者也。”宋仁宗也曾詔令群臣“博講厲害,以求省官之策”。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時期都曾對此進行改革,但都未能起到明顯的作用。

北宋的科舉制經(jīng)過改革之后,面向全社會開放,由此形成了人數(shù)眾多的文官集團

宋代的官員選拔主要有科舉、蔭補、攝署、流外、從軍等方式,其中科舉與蔭補是宋代官吏入仕的主要途徑。北宋開國之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隋唐時期的科舉制進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彌封、謄錄、別頭試、鎖院、殿試等制度,使文官選拔錄用有了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客觀標準,基本上保障了文官選拔的公平與公正,排除了權(quán)貴對科舉取士過程的干預,使得門閥政治再也不可能產(chǎn)生。北宋的科舉制經(jīng)過改革之后,面向全社會開放,取士不問家世,擴大錄取名額。

唐代科舉錄取名額很少,每年錄取的及第進士不過三十名左右,有時甚至只有數(shù)人。宋太祖在位的16年里舉行了15次科考,總共所取進士和諸科合計不到1000人。宋太宗增加取士人數(shù),每榜取士常達數(shù)百人,淳化三年(992)一榜就取進士353人、諸科964人,共計1317人,超過了太祖朝科舉取士的總和。宋英宗規(guī)定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每次取進士300人,諸科錄取人數(shù)不得超過進士人數(shù)。據(jù)學者統(tǒng)計,北宋科舉共取正奏名進士為19628人,諸科16772人,合計為36395人。唐朝進士還要經(jīng)過吏部的考試才可授官,而宋代中進士后立即可以出仕,中高級官員主要從進士中產(chǎn)生,北宋宰相72人,進士出身者就有63人。

北宋對科舉制度的改革將大量飽受儒家經(jīng)史教育的文官充實到各級官府,形成了人數(shù)眾多的文官集團,在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文官治國的體制。宋代官僚隊伍的構(gòu)成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科舉出身者中的很多人來自于非官宦家庭或低級官僚家庭,這使政權(quán)獲得了更廣泛的支持,并且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此外,為了激勵更多士人應舉,北宋在科舉考試中采用“特奏名”制度,即士子應省試或殿試多次不第,達到一定年齡和舉數(shù)后,可以直接參加殿試,授予“特奏名”進士或諸科功名,并給予初等官待遇。北宋科舉共取“特奏名”23635人,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特奏名”出仕者大多行政能力低下,與冗官現(xiàn)象的發(fā)展有著直接關(guān)系,因而受到時人的批評。

導致冗官大量產(chǎn)生的最主要因素是恩蔭補官

蔭補在北宋有恩蔭、恩補、任子、奏補、門蔭、蔭子等稱謂,是朝廷根據(jù)官員的品階和職務高低授予其子弟或親屬甚至門客官銜或差遣(實際職務)的制度。

宋代繼承了以前歷代所實行過的恩蔭補官制度。恩蔭制度作為世襲為官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并非北宋所獨有,在古代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歷史早期,都經(jīng)歷過世襲為官的歷程。秦漢以后雖然否定了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制,但漢代實行“任子制”,二千石的高官子弟可以憑借父輩權(quán)位做官。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實際也成為門閥把持選舉的工具,門閥士族子弟因其家族背景,可以坐致公卿。唐朝的門蔭制度,高官之后也可憑蔭入仕。

與漢唐相比,北宋蔭補出仕者的人數(shù)大為增加。宋太祖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都可以蔭子弟。宋真宗時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蔭補制度。北宋的蔭補有各種名目,如大禮蔭補,即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郊祀(京城郊外大祭祀)時,宰相和執(zhí)政官可蔭補本宗、異姓、門客、醫(yī)生各一人;東宮三師、三少到諫議大夫,可蔭補本宗一人;寺、監(jiān)長貳到左右司諫、開封府少尹,蔭補子或?qū)O一人。圣節(jié)(皇帝的生日)蔭補,五品以上官可以蔭補一人。皇后蔭補親屬二人,諸妃蔭補親屬一人,公主的丈夫蔭補親屬一人。官員致仕(退休),郎中以上官可蔭補子或弟、侄一人為官,稱為致仕蔭補。此外,還有遺表蔭補、死事蔭補、特恩蔭補以及宗室授官等?;实奂次?、改元、公主生日、皇后逝世等情況下,皇帝均可下詔特恩蔭官。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的郊恩奏補就有1460人。有學者統(tǒng)計,宋代每年通過恩蔭補官者不下500人,要遠遠多于科舉每年平均取士的361人。范仲淹在慶歷新政中指出,“每歲奏薦,積成冗官,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jīng)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濫進之極也”。對此,清代趙翼評價說:“蔭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如宋代之濫者。”可見蔭補制給宋代政治帶來的負面影響。

北宋蔭補制度與漢唐相比有明顯的變化,漢代的任子及唐朝的門蔭所蔭補的人數(shù)少,但升遷很快。唐朝權(quán)貴子弟經(jīng)“門蔭”入仕者有六七十人位至宰相,甚至有數(shù)十家祖孫、父子、兄弟相繼居相位。宋代因蔭補入仕者所補品階很低,宋神宗元豐以后,蔭補的最高品階也只是從八品。而且一般只能擔任遠小州縣最低級的監(jiān)當、主簿、縣尉等職務,升遷很難,做高官者甚少,在國家政治活動中的作用已經(jīng)遠遠不能與漢唐相比。

科舉制與蔭補制度是矛盾的,二者之所以能夠并存,與北宋君主所采用的籠絡官員的措施有關(guān)。北宋的佑文政策造就了龐大的文官集團,出現(xiàn)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君主為了取得官僚集團的支持,放寬了恩蔭的范圍和數(shù)額,利用賞賜官位換取官僚集團的忠誠,這是造成北宋官員總?cè)藬?shù)直接上升的主要原因。中高層官僚成為蔭補制度最主要的受益者,他們的子孫即使不能在科舉中勝出,也能夠因自己的官位入仕,盡管職務很低,卻也得到了生活保障。所以盡管一些大臣包括范仲淹這樣的名人,要求對蔭補加以限制,然而并不主張完全將其廢除,因為蔭補制與龐大的官僚集團利益與共,這成為北宋官冗之弊難以疏解的一個最根本原因。

銓試法的頒布與改革對官員選拔、入仕者素質(zhì)和行政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是宋代吏治改革的重要成果

蔭補太濫是造成北宋冗官問題的最主要原因,這在當時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宋仁宗慶歷新政的領(lǐng)軍人物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的第二項“抑僥幸”,即是針對恩蔭問題提出的應對方案,要求對恩蔭補官的資歷、時間、人數(shù)、所補官階等進行限制,以減少恩蔭人數(shù)。但由于慶歷新政觸及官僚利益,不到一年就終止了,并未達到預期目的。

王安石在熙寧、元豐變法時期也高度重視冗官問題的解決。他指出,冗官泛濫的一個原因是宗室為官者眾,變法首先從宗室制度改革開始,規(guī)定宗室袒免親(五服之外)不再賜名授官,只許令應舉,裁撤了部分由皇親國戚原因造成的冗官。但他為推行變法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機構(gòu),這就增加了官員的人數(shù),甚至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對有俸無事的“宮觀官”也不再限制數(shù)量??傮w上看,裁汰冗員沒有起到實質(zhì)性的作用。

冗官問題不僅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還存在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蔭補入仕者中的多數(shù)人平日生活優(yōu)裕、不思進取、素質(zhì)低下、缺乏行政能力。宋太祖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貴家子弟,惟知飲酒彈琵琶耳,安知民間疾苦!”所以解決冗官問題實際面臨兩個任務:一是減少蔭補人數(shù),防止冗官數(shù)量的激增。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都曾經(jīng)裁減過恩蔭任子的人數(shù),仁宗嘉祐元年(1056),在一些大臣不斷上疏請求減少恩蔭人數(shù)以去冗官之弊的情況下,仁宗罷圣節(jié)奏蔭,減少了部分高官的蔭補子弟人數(shù)。二是提高蔭補入仕者的素質(zhì)和行政能力。主要措施是對蔭補人進行出官考試,考試合格者方可授以實際職務。這一考試稱為銓試,又稱出官試。宋代職官任用制度有官、職、差遣的區(qū)分:官指正官或本官,又稱階官或寄祿官;職是指館閣中的官職,是授予高級官員的清高頭銜;差遣才是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僅有官的身份而不擔任實際職務(即差遣)者不能領(lǐng)取俸祿。

在北宋前期,獲得蔭補資格后,朝廷進行簡單考試就能授予差遣(實職)。真宗時期蔭補人數(shù)大增,大中祥符二年(1009),詔令規(guī)定蔭補出身人需入國子監(jiān)學習,年滿二十五歲經(jīng)考試合格后方可授予實際職務。慶歷三年(1043)十一月,頒布了蔭補人出官試的立法,即銓試法,規(guī)定了考試對象、內(nèi)容、方法以及考試后的錄用等細則。確定蔭補人選年齡在25歲以上,考試詩賦或經(jīng)義合格,方可出官。如果不參加考試則“永不預選”,即不得授以實際職務(差遣)。銓試法的頒行可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自敕下之后,天下士大夫之子弟莫不靡然向風,篤于為學”,激發(fā)了官僚后代的學習熱情。這是慶歷新政吏治改革的一個重大成果。

慶歷新政失敗之后,銓試法也被廢止。監(jiān)察御史包拯對此堅決反對,他指出,這將使“務學者日以怠惰,一旦俾臨民蒞政,懵然于其間,不知治道之所出”。銓試法在停用兩月之后又得以恢復。但將以前考試不合格就不授予實職的規(guī)定改為40歲以上的蔭補人考試不合格者,可以依舊格讀律出官。

王安石變法對銓試法進行了改革,這主要體現(xiàn)在銓試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廢除以前在恩赦等特殊情況下的恩例免試,一律以成績的高下依次授以實職。神宗熙寧二年(1069)制定了宗室出官法,規(guī)定宗室子弟出官,也要參加考試。熙寧四年(1071)規(guī)定,銓試不再考試詩賦,而是代之以試斷公案、時議或律義,也就是考試政治法律知識,這對官員從政解決實際問題大有裨益,提高了官員的從政能力。熙寧年間所確立的蔭補人的出官試,基本上被后來的宋代統(tǒng)治者所繼承并不斷發(fā)展。

綜上所述,北宋實行文官政治,君主出于對官僚集團的籠絡而繼承了以前歷代都實行過的蔭補制度,蔭補人數(shù)眾多,成為北宋冗官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是減少蔭補人數(shù),制定銓試法,對蔭補出身者進行考試,以考試成績的高下授以蔭補人實職。銓試制度在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時期得以確立和完善,對提高蔭補入仕者的文化素質(zhì)和從政能力意義重大,成為一項影響深遠的重要國策,對于緩解冗官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為后世的吏治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鑒。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地方政府權(quán)力制衡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BZZ08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②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③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nèi)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zhuǎn)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quán),轉(zhuǎn)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宋睿宸]
標簽: 吏治   改革   官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