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客觀真實反映干部全貌是干部管理的基礎工作。當前,高質量發(fā)展呼喚高素質干部,必須用更加科學有效的考核手段,驗素質、摸功底、評實績,以高質量查驗測評保證精準化知事識人。
堅持簡繁有度,驗明政治素質。政治把關是識別評價干部的第一任務,是確保干部政治上站得穩(wěn)、靠得住、能放心的實踐抓手,必須始終堅持“于法周延、于事簡便”原則,讓政治素質考察具體起來、鮮明起來、落得下來。精簡指標,突出重點。政治素質內(nèi)涵宏大,要提高考核質量就應堅持刪繁就簡,在保留考準考實政治方向、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政治自制力等主線的基礎上,合并同類項目、拆并虛化目標、刪減繁瑣操作,精準督促領導干部從政治高度深刻理解與踐行新時代政績內(nèi)涵。細化觸角,立體感知。政治素質有其隱蔽性、潛在性,考核中更應在了解干部的渠道、評價干部的角度、接觸干部的場合上做加法,通過逐級開展政治表現(xiàn)遍訪、逐崗推行政治擔當測評、逐人建立政治素質檔案,用可感知的行為特征為干部政治素質立體成像,持續(xù)推動考核方式脫虛向實。繁簡由人,按需校準??己岁P鍵不在于是否繁簡,而在于是否管用,必須緊密結合各地各部門工作需求,緊貼干部具體行為的考核需要,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行之有效的及時推廣、繁瑣無效的及時簡化,不斷提高政治素質考核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堅持德才共振,查實干事體魄。德行與才干是黨員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左膀右臂”,必須深入考察、細致檢驗,真正讓德才兼?zhèn)涞母刹棵摲f而出。堅持以德為先看干部。德行操守決定了干部能走多遠、走多穩(wěn),必須堅持把干部政德考核與巡視巡察、年度考核、日??己说惹闆r結合起來,全面客觀地查驗干部政治品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情況。干部在一時一事上出彩并不能保證其能在千行百業(yè)中吃香,應始終堅持系統(tǒng)眼光、辯證態(tài)度查驗干部才能,注重把“一時”與“一貫”、“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積極深入工作推進一線了解干部現(xiàn)實表現(xiàn),用事實、事例來佐證、評價、考察干部是“英雄氣短”還是“如魚得水”。突出德才兼?zhèn)洳閷嵖儭5虏排c實績的關系本質上就是政治與業(yè)務的關系,必須始終遵循從實績看德才,憑德才用干部的基本導向,定期對干部推動重點工作情況進行跟蹤了解,常態(tài)化推進察作風、聽口碑、看實效專項考察,實現(xiàn)“考事”與“考人”有機統(tǒng)一。
堅持有序循環(huán),考準攻堅能力。形成攻堅克難的不竭之力是干部考核的應有之意。要堅持以循環(huán)思路運用考核結果,考準考實干部“啃硬骨頭”的潛力、耐力、爆發(fā)力。以增壓考評推動上下循環(huán)。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攪動干部隊伍的“一池活水”,干部考核結果應始終與“位子”“帽子”掛鉤才能轉化為無形壓力和強大動力,要探索開展鎮(zhèn)鄉(xiāng)(街道)分類爭先、部門進位爭先以及領導干部分檔管理考評機制,堅持“賽場選馬”與“大浪淘沙”相結合,形成誰行誰上的鮮明導向。以動態(tài)測評推動平級循環(huán)。干部走出“舒適圈”才能走好“上坡路”,應通過多崗位現(xiàn)實表現(xiàn)測評打破“溫室培養(yǎng)”“一崗終生”的工作慣性,按照同一崗位任職年限開展單位內(nèi)部交流測評、按照崗位實際需要開展跨單位平級交流測評、按照崗位空缺情況開展統(tǒng)籌競爭上崗測評。以臨崗跟評推動跨界循環(huán)。要探索組建臨崗觀察團,通過一對一跟蹤測評,考察干部在產(chǎn)業(yè)功能區(qū)、國有公司、鎮(zhèn)街基層、機關部門交流輪崗情況,按測評結果開展跨單位交流任職,加快形成“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tài)。
堅持嚴管厚愛,監(jiān)測成長環(huán)境。干部考核有精度更要有溫度,必須充分發(fā)揮考核指標“調節(jié)干事溫度”的導向作用,為干部茁壯成長營造適宜溫度和良好生態(tài)。廉潔監(jiān)督要保持“恒溫”。黨風廉政監(jiān)督?jīng)Q不能“上熱下冷”,必須發(fā)揮好紀律考核的剛性作用,圍繞政治生活規(guī)范度、黨內(nèi)監(jiān)督嚴實度、選人用人公信度、黨員干部勤廉度、人民群眾滿意度等方面,定期對縣管干部開展紀實考核、量化評估和分析研判,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預警提醒、督促整改。關愛指標要向下“升溫”。越到基層壓力越大、困難越多,考核干部應堅持越往下走鼓勵越多、扶持越多的導向,定期開展干部任職滿意度調查,常態(tài)化開展談心談話,及時了解掌握干部思想動態(tài)、工作情況、生活困難,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讓干部時刻感受到組織溫暖。容錯標準要精準“控溫”。要細化完善可執(zhí)行、可操作的容錯糾錯工作程序,從行為性質、主觀動機、政策依據(jù)、決策程序、糾錯處置等方面,劃清“可容”與“不容”的界限,既不冷漠處置、更不狂熱寬容,真正讓擔當有為者放下包袱,肆意妄為者無所遁形。(作者:何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