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交流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播種機”、開展文明對話的“傳感器”、提升國際認同的“孵化器”,同時也是促進國際理解與交往、傳播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可謂中國古代“天下為公”的倫理意識在新時代的文化表達。在國際人文交流中,講述極具鮮明中國特色的典型生活事件,有助于世界各國人民進行全方位、無距離、無障礙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更好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
【關鍵詞】國際人文交流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tǒng)闡述,明確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chuàng)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以兼收并蓄的積極態(tài)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yǎng)分、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在對話和交流中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國際人文交流有助于加強經(jīng)貿合作、政治互信、文化相知、民心相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然而,當前國際社會發(fā)展不平衡、意識形態(tài)對抗和霸權主義等依然存在,使得國際人文交流遭遇一系列挑戰(zhàn)。因此,應開啟民間人文交流對話機制,講述極具鮮明特色的中國歷史與文化事件,促進各國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理解、交往與互鑒。例如,可以通過太極、戲曲、服飾等生活敘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
國際人文交流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播種機”、開展文明對話的“傳感器”、提升國際認同的“孵化器”
國際人文交流,即世界各國人民在思想文化方面進行交流,期望通過情感表達、價值訴求等,達到理解、認同與互信,進而轉化為具有親和力、互信力與感召力的柔性力量,成為國與國之間加深理解與信任的紐帶。國際人文交流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播種機”、開展文明對話的“傳感器”、提升國際認同的“孵化器”,對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為我國發(fā)展爭取良好周邊環(huán)境,推動我國發(fā)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要“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xiàn)親、誠、惠、容的理念。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fā)展,使我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fā)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導包容的思想,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促進地區(qū)合作”。
一是“親”。國家間的交往在于民眾間的相親相愛,即民眾心靈的靠近與接納。這種力量書寫著人類的真善美,是其他領域合作的基礎,推動著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進程。
二是“誠”。“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本質,是天之道;守“誠”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之道。“誠”是情感和心靈溝通最廣泛、最持久的心理基礎,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重要保障。人文交流是國際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增強互信,夯實國際交流的民意基礎。
三是“惠”。“惠”即互惠,互利共贏,在國際交往中具體表現(xiàn)為在經(jīng)濟上追求雙贏,在文化上追求互鑒,在心理上追求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零和博弈、沖突對抗早已不合時宜,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成為時代要求”,要推進合作共贏、合作共擔、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惠”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富裕、和平與發(fā)展的共同夢想,為世界共同繁榮、共同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就充分體現(xiàn)了“惠”的大愛思維。
四是“容”。“容”即寬容,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與是非之心的擴充延展,是“萬物一體之仁”的中國智慧的表達。 中華文明一直崇尚“厚德載物”“海納百川”,形成了具有很大開放性、包容性的文化體系。“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就是“容”的具體表現(xiàn)。
以上四大理念繼承、發(fā)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文化傳播,中外人民的交流不斷增強,相互理解與信任不斷加深,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發(fā)展進步的共同愿望。
講述極具鮮明中國特色的典型生活事件,有助于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
生活敘事就是在生活中講述生命、生活與鄉(xiāng)土故事,是一種對生活經(jīng)驗進行敘事性表達的方式。這些生活敘事是中國經(jīng)驗、傳統(tǒng)遺產與民族精神等存在的載體,它可以是具象物質的,也可以是抽象精神的。通過它,各國人民可以交流認知,理解彼此的文化傳統(tǒng);可以釋放情緒,緩解內心的生活壓力;可以互通信息,提供合作的契機。在國際人文交流中,講述極具鮮明中國特色的典型生活事件,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有助于世界各國人民進行全方位、無距離、無障礙的交流與溝通。
以“太極功夫”敘事人文精神。太極功夫深受許多國際友人的青睞,承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直觀的、典型的表現(xiàn),對實現(xiàn)中華文化國際交流具有深遠意義。一是民胞物與。太極功夫追求“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惠”與“容”的國際交流理念,為“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這意味著,在國際交往中,要有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要主動融入世界。二是動靜相倚。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儒家思想倡導“中和”,佛家思想強調“無我”,都是太極功夫“中正安舒”“心靜體松”“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等方法的源泉。太極功夫展現(xiàn)了中庸、內斂、謙遜、篤實的傳統(tǒng)中國人的理想性格,表達了修身養(yǎng)性、健身培德、學達性天的重要理念,體現(xiàn)了動靜相倚、謙虛深沉、外柔內剛、屈以求伸的人生哲理以及“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行動精神。三是相輔相成?!兑捉?jīng)·系辭上》載:“一陰一陽之謂道。”宇宙萬物皆由陰陽構成,陰氣陽氣相互作用,產生無窮的變化和發(fā)展,宇宙由此生生不息、循環(huán)關聯(lián)。這對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與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方法論價值。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國與國之間應該建立起“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乃宇宙生命大循環(huán)的辯證思想,是我國自然生命哲學精髓在新時代彰顯的新意義。
以“戲曲”弘揚人文價值。中國戲曲思想豐富、寓意深遠,具有鮮明的人文價值。其貫徹國際人文交流中的“親”“誠”理念,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人文精神。一是以人為本。中國古代戲曲中有“天下為公”“民意如天”“為民請命”“體惜民情”等主題,強調“民”“國家”和“民族”等主體意識,這與當下弘揚“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一脈相承,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寶貴精神財富。二是揚善懲惡。中國戲曲演員通過夸張的扮相與表演方式,如嬌俏的花旦、滑稽的丑旦、正襟危坐的老生……抑揚頓挫的伴奏、委婉堅定的唱腔……一顰一笑、一俯一仰,演繹著世間百態(tài),傳遞著古樸、敦厚、圓滿的理想主義與審美情趣。它針砭時弊、褒善揚良、審視人生、解剖現(xiàn)實、面向未來,張揚著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高尚的道德情操與行動準則,以樹立社會正氣。三是團結和諧。中國戲曲鮮明的思想傾向性除受傳統(tǒng)哲學思想影響外,還與民族精神密切相關。它倡導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遞進性的目的與方法體系,相信天下之人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共識,所以才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自覺,才能超越家、國的物理界限,在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中、在廣泛深刻的文化交流中不斷吸取異域、異族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不斷豐富發(fā)展自身。它啟示我們,唯有以人類共同的價值與利益,超越狹隘的親疏、同異等觀念,維護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睦鄰、幫鄰、富鄰的倫理意識與自覺行動,才會有團結一致、共享利益、分擔憂患、共同應對全球風險的倫理合作精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交往行動準則。
以“古服”彰顯審美意識。中國“古服”一直是國際文化交流中的最佳饋贈之物,彰顯了國際人文交流中“誠”這一理念。歷史長河奔涌,大浪淘沙,形成了具有人文性質的多元審美。中國服飾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zhàn)國的‘清新飄逸’,漢的‘凝重練達’,還是六朝的‘清瘦雋永’,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清純’,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翩然’,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不同特征融匯成獨特的服裝設計理念,即各種產品都是大自然的產物,人與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不論道、儒,都主張身心兼融、真善合璧、形神統(tǒng)一,而古代服裝恰好體現(xiàn)了這些和諧之美。
中華文化延綿幾千年,有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生活智慧、治國理念。它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與同化力,以“海納百川”的氣度與格局,融合多種文化的精華,洋洋灑灑,奔騰不息,勇往直前。作為國際人文交流的個體,我們應善于從平凡的日常生活敘事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提升文化自信,讓更多外國民眾了解中國、熟悉中國、靠近中國,最終使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對外文化交流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壯大。作為國際人文交流的重要主體,國家應該繼續(xù)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深入開展各領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我們堅信,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作者分別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文理學院副教授;湖南大學教授、博導,湖南文理學院師范學院院長)
【注: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大思政’格局下公費定向師范生本科課程思政的‘ACME’協(xié)同模式研究”(項目編號:HNKCSZ-2020-045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何悅:《太極文化的哲理及價值探析》,《現(xiàn)代交際》,2020年第14期。
②《〈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wǎng),2011年9月6日。
③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
④徐曉慧:《六朝服飾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⑤辜鴻銘著、李晨曦譯:《中國人的精神》,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⑥《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新華網(wǎng),2013年10月25日。
⑦《習近平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演講》,新華網(wǎng),2019年4月26日。
⑧《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共產黨員網(wǎng),2019年5月15日。
責編/刁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