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老视频平台网站,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天天干天天草天天av,2023草草影院最新入口,日本黄色网站在线视频,亚洲日本欧美产综合在线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食與禮:古代社會的飲食風尚

——以“火鼎”為考察對象

【摘要】火鍋作為我國傳統(tǒng)美食之一,早在西周時期即已出現(xiàn)火鍋的原型“火鼎”。在我國先民長期以火鍋為飲食方式之一的周期性實踐中,火鍋所蘊含的“禮俗互動”的價值追求、“五味調和”的和合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質等文化精義不斷得到豐富與傳承。沸騰的火鍋中,蘊含著經久不衰的中國味道,鐫刻著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記憶,正因為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和浸潤,火鍋才能生生不息,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傳播力。

【關鍵詞】火鍋 禮俗互動 五味調和 和而不同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火鍋作為中國人的獨特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飲食文化的巨大貢獻?;疱佋谖覈鹪瓷踉纾勺匪葜廖髦軙r期。我們現(xiàn)在所提到的火鍋,即以火燒“鍋”煮物,炊器和食器合而為一的飲食形式?;疱佒刑N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義,鐫刻著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記憶,于歷史文脈中彰顯著中國文化軟實力。

“火鼎”與“禮俗互動”的價值追求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語境中,“禮”與“俗”既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又是一種話語形式,“禮”是制度化的國家禮儀,“俗”指民眾自然形成的生活習慣,“禮俗社會”是國家政治的基本形態(tài)。①古代中國以火鍋為重要形式之一的飲食實踐既涉及制度化的禮制,亦包含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鮮活地演繹出中國傳統(tǒng)禮俗社會框架中的“禮”“俗”命題和禮俗分立、禮俗互動等圖景。

西周時期火鍋的原型為“火鼎”,“鼎”等青銅器是國家禮制的物質形式,代表著身份和地位,與國家政治互動密切。鼎是“別上下、明貴賤”的重要標志,漢代學者何休注解《公羊傳·桓公二年》稱:“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②由于禮器“鼎”又兼具食器功能,火鍋則自然成了王室貴族的專享。從禮俗關系看,西周時期的火鍋實際源于先民學會使用火并用火煮物的各種生活經驗積累,禮源于俗,《慎子·逸文》“禮從俗”和《漢書·藝文志》載孔子之言“禮失而求諸野”皆說明了禮孕育于俗之中;進入青銅時代后,“鼎”的禮制意義大于飲食功能,火鍋帶有更強的政治屬性,禮俗相對分立,這種分立主要表現(xiàn)為炊器材質的差異。社會上層多使用青銅鼎。1974-1975年陜西寶雞茹家莊西周二號墓葬中出土有一件復合銅器,此器上部是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圓柱鼎足,立于一個三足盤上。學界認為此器容量僅夠一人食用,底部盤可置炭火加熱,上部鼎則用以煮肉菜,可看作西周時期的“小火鍋”。王室貴族宴會,一人一小鼎,亦可見“分食制”的宴飲方式。另外,江西南昌西漢?;韬钅钩鐾亮?000多年前的實用青銅火鍋,炭盤里有炭跡,鍋內也有使用過的跡象。該墓墓主為?;韬顒①R,火鍋應是其生前非常喜歡的飲食方式。社會中下層則主要使用陶質鼎,2007年年初湖北鄖縣境內上寶蓋遺址出土了一件西漢時期的陶質火鍋,鍋分成兩半,一側稍大,另一側稍小,與今天的鴛鴦火鍋基本一樣,應是普通百姓食用火鍋的記錄。由此可見,禮俗關系的貫通或分立與國家制度化的規(guī)定等密切相關。但不可否認的是,禮俗社會雖炊器物質形式有別,但由火鍋所形成的文化認同卻是一致的。

宋代伊始,火鍋已非常流行。當時民間有“暖冬”的風俗,在每年的十月初一便會舉辦“暖爐會”。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十月一日,……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③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圍著自家的火爐慶祝,或邊喝酒,邊吃火鍋。從王室貴族專享,到進入尋常百姓家,火鍋由禮入俗,逐漸打破了社會身份和地位之間的界限。清代規(guī)模宏大的“千叟宴”,赴宴者皆為年65歲以上年長者,其身份不論官民均可按時到京參加聚宴。尤其是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兩個等級的宴席主角皆是“火鍋”。此舉真正拉近了皇帝與官民之間的距離,禮俗互動的價值追求得以體現(xiàn)。由上到下,由禮入俗,禮源于俗又歸于俗,火鍋的飲食實踐生動詮釋了禮俗之間的互動關系。

可以說,一方面,火鍋在實現(xiàn)上下貫通、禮俗互動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飲食實踐,它豐富了中國古代食俗文化的形式和內涵;另一方面,以火鍋為社交媒介更是一種情感實踐,不同階層人們的文化認同由此形成,禮俗互動的價值追求得以全面展現(xiàn)。

“五味調和”的飲食理念及文化精義

火鍋是中國先民學會使用火后在飲食方式上的獨特創(chuàng)造,在滿足果腹等基本生存需要外,先民還注重食物的味道,我國很早就有關于“五味調和”的記載,“烹調之圣”伊尹在與商王談到治理國家時即以烹調為譬喻?!秴问洗呵?middot;本味》載:“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④以火煮肉,火的疾徐以及五味間的調和狀態(tài)直接決定了食物最終呈現(xiàn)的“味道”。伊尹認為調味之妙,正在于甘、酸、苦、辛、咸的巧妙配合?!蹲髠?middot;昭公二十年》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⑤晏子雖以羹湯的調和來比喻君臣關系,但也正說明“五味調和”飲食理念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義——“和合”理念。

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云山西漢墓中發(fā)掘一件分格鼎,墓主為西漢江都王劉非。鼎分五格,中間圓隔外再分出四格,可放置不同的肉品,能吃到五種不同的風味。這種分格鼎又稱“五熟釜”,即漢代版的“鴛鴦火鍋”或“九宮格火鍋”。另外,在分格鼎旁邊還出土了兩套“染器”,“染器”即吃火鍋時放佐料的盤子,可以加熱的染器又稱“染爐”,與我們今天吃火鍋用以盛放蘸水的盤子或碗功能一致?!抖Y記·內則》鄭玄注:“凡濡,謂烹之又以汁和之也。”“染器”或“染爐”即漢人實現(xiàn)“五味調和”的重要輔器,“染器”在江蘇徐州黑頭山西漢劉慎墓、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長沙子彈庫漢墓中均有出土,可見“五味調和”在漢代社會是一種比較普遍的飲食理念。

20世紀80年代,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壁畫,壁畫中三個契丹人在穹廬之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有的用筷子在鍋中涮食羊肉?;疱伒那懊鏋橐粡埛阶?,上面放著兩個配料盤,左側為盛有滿滿羊肉塊的鐵桶。涮食羊肉火鍋并輔以配料,是“五味調和”飲食理念的具體實踐。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載:“向游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云:‘山間只用薄枇,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后,各分以筋,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欒熱暖之樂。”⑥宋人將涮兔肉火鍋雅稱“撥霞供”,吃食時先用筷子將肉放鍋里煮熟,然后再配以蘸料。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地形、氣候、物產等各不相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對“五味調和”飲食理念的理解和實踐也各不相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尋求滿足一定社會群體在食材“味”上的文化認同。

“五味調和”不只是味覺上的滿足、和合,更是古人在認識自然和宇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形而上的表達和體現(xiàn)。古人將“五味調和”飲食理念與陰陽五行思想相結合,將“五味”與人體“五臟”相對應,建立了人體和飲食之間雙向闡釋的形而上理論?!饵S帝內經·靈樞·九針論》云:“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⑦說明了“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系,而一旦“五味”失調,“五臟”亦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強調了“五味”與“五臟”相互調和的重要性。

火鍋是“五味調和”飲食理念的忠實踐行者,無論是形而上的理論闡釋,還是形而下的飲食實踐,它都完美闡釋了“和合”的文化精義?;疱侊嬍硨嵺`中,食材與配料的相互調和,雖因地、因時、因人而不同,但都注重對“自然饋贈”的接受、對“物候時令”的遵從和對“風俗習慣”的尊重。所以,從火鍋對“五味調和”飲食理念的追求中,我們可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和合”理念,即追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合圓融。

正是基于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和胸懷,火鍋的食俗文化內涵才得以不斷延展

火鍋之所以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傳播力,本質還在于其物質形態(tài)下所蘊含的文化特質——“中和”思想。《論語·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火鍋如君子一樣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質,憑借其“中和萬物”的寬廣胸懷跨越了地域、民族、語言等的差別,在周期性的飲食實踐中不斷增強民眾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從地理因素看,中國各地地形、氣候、物產等各不相同?;疱伿巢囊话銉?yōu)先選用本地物產,如江西南昌西漢?;韬钅钩鐾恋那嚆~火鍋中殘留的板栗,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壁畫中的羊肉等均是本地食材。隨著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火鍋的食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補充。如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以后,中國古老的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等傳入西域,同時西域許多菜品也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火鍋常用的調味品大蒜、芫荽、香油、麻醬以及蔬菜黃瓜、萵苣等即是“引進來”的食材。⑧胡蘿卜“元時始自胡地來”,后亦成為火鍋食材之一。又如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將中國的食俗文化以及瓷器、茶葉等傳到海外的同時,亦吸收了來自美洲的紅薯、土豆、玉米、辣椒等作物,這些作物的果實均成了火鍋常見的食材或蘸料。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為沿線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極大便利,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代表的“火鍋”在食材方面的選擇也逐漸擺脫了地域限制。正是基于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和胸懷,火鍋的食俗文化內涵才得以不斷延展。

在口味方面,中國古代火鍋很早就注意到人們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如江都王劉非使用的“五熟釜”可以同時烹煮不同的肉品或菜品,即能吃到五種不同口味的美食。另外,魏文帝曹丕也非常鐘愛“五熟釜”,而且鐘繇因“于赫有魏,作漢藩輔”的功績被曹丕賜以“五熟釜”??梢娒牢兜幕疱佋谡紊钪幸喟缪葜匾巧@一切皆得益于火鍋“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質。

火鍋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沃土,攜帶著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基因。“禮俗互動”的價值追求、“五味調和”的和合理念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質,皆是火鍋在飲食實踐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義的豐富和傳承?;疱佒员淮蟊娤矏?,不僅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多層次、多元化的飲食體驗和需求,更因為它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積極傳承和集中展示。火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義,鐫刻著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記憶,使大眾在飲食實踐中不由自主地找到文化的歸屬,進而產生強烈的身份與文化認同。“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才能枝榮”,正因為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和浸潤,火鍋才能生生不息,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傳播力。

(作者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注釋】

①張士閃:《禮俗互動與中國社會研究》,《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第14-24頁。

②[清]陳立撰、劉尚慈點校:《公羊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401頁。

③[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828頁。

④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13-314頁。

⑤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577頁。

⑥[宋]林洪撰、章原編著:《山家清供》,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79頁。

⑦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435-1436頁。

⑧杜莉等著:《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0-58頁。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