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全球的政治極化現(xiàn)象將在選舉政治中得到集中體現(xiàn)。美國大選當前,兩黨在移民、墮胎、槍支管控等議題上差異明顯,政黨精英和大眾選民都出現(xiàn)了議題極化和情感極化的現(xiàn)象。歐洲議會選舉預期將“向右轉”,在歐盟各國國內極右翼政黨崛起的背景下,歐洲議會極右翼派的席位呈現(xiàn)增長趨勢。印度大選中反對黨首次組成28黨聯(lián)盟來對抗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而莫迪則大打“宗教牌”和“民族主義牌”,不斷加深著印度國內的政治極化程度。墨西哥大選恐將成為又一次“暴力選舉”。政治極化與選舉政治相互強化的趨勢,將給當前的國際政治、大國關系以及全球治理帶來深遠影響。
【關鍵詞】選舉政治 政治極化 美國大選 歐盟大選 印度大選 墨西哥大選
【中圖分類號】D52 【文獻標識碼】A
2024年全球將有包括美國、歐盟、印度、墨西哥、烏克蘭、南非在內超過75個國家或地區(qū)舉行大選,覆蓋世界近一半的人口。不少學者和媒體稱2024年為全球“選舉大年”“超級選舉年”。各國的選舉結果和國內政治形勢變化必將對當前的國際政治、大國關系和全球治理造成深遠影響。
政治極化指的是政治精英和社會大眾在意識形態(tài)和公共政策等領域的分歧日益增強的狀態(tài)和趨勢。①有調查顯示,全球15個國家超過半數(shù)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國家正變得越來越分裂,政治極化程度不斷提升。②一般而言,政治極化可以在主體上分為政治精英極化和大眾選民極化,在內容上可以分為議題極化和情感極化。選舉政治究竟是反映了各國的政治極化,還是強化了各國的政治極化?在選舉中,不同政黨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選擇分歧是否變得涇渭分明,而政黨內部的差異是否在進一步縮???在當前的形勢下,這些問題顯得格外重要。
美國大選:日益極化的兩黨政治
美國將在2024年11月5日舉行第60屆總統(tǒng)選舉。有研究顯示,美國是所有民主國家中政治極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③大選當前,美國政治極化現(xiàn)象越發(fā)明顯:政治精英極化和大眾選民極化、議題極化和情感極化相互交織。
在政治精英極化上,一方面,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體現(xiàn)在議題上。共和黨方面主打移民議題。特朗普在2016年就批評民主黨的移民政策,主張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墻。2022年國會中期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也主打“移民牌”,大力抨擊拜登政府“失敗的邊境政策”。2024年1月22日,美國最高法院支持拜登政府拆除得克薩斯州邊境部分鐵絲網圍欄。對此,得克薩斯州政府拒不服從命令并設置了更多圍欄。多位共和黨州長也表示支持得克薩斯州的反抗行為。民主黨則強調墮胎權、槍支管制和身份政治議題。在墮胎權方面,民主黨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后立即表示這是“悲劇性的錯誤”“共和黨支持者操縱下的法院使得美國的人權倒退”。在槍支管制問題方面,2022年6月,拜登簽署槍支管制法案后多次直接和間接批評共和黨人在國會中不夠配合,以致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層出不窮。④而在身份政治議題上,民主黨罕見地對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程序進行了較大改動,選擇優(yōu)先在人口多元化的州進行初選,提高非洲裔和其他少數(shù)族裔民主黨選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感。
另一方面,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也體現(xiàn)在情感上。共和黨和民主黨爭相抹黑和攻擊對方。共和黨方面用“史上最弱的總統(tǒng)”來稱呼拜登,并使用人工智能“惡搞”其發(fā)出的競選視頻。民主黨方面則反復強調特朗普與共和黨煽動暴徒引發(fā)了“國會山騷亂”。拜登也一反常態(tài)加大了對特朗普的人身攻擊力度,表示特朗普是自己的手下敗將、一個失敗者。而在政黨內部,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潛在總統(tǒng)候選人則較為“團結一致對外”。2020年拜登黨內初選主要競爭對手桑德斯明確宣布放棄參選,支持拜登連任。共和黨方面,包括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拉馬斯瓦米在內的候選人紛紛宣布退出總統(tǒng)競選并支持特朗普參選。
在大眾選民極化上,美國國內選民的意識形態(tài)分布逐漸呈啞鈴型,中間派選民的人數(shù)顯著減少。1972年至2016年美國選民中溫和派的人數(shù)從55%下降至42%,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則分別上升了6%和8%。⑤2021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民調顯示,超過90%的“獨立派”人士會傾向于民主黨人或者共和黨人的立場。美國國內選民的意識形態(tài)極化程度不斷提升。針對2024年大選出現(xiàn)的拜登與特朗普之爭,選民的態(tài)度同樣呈現(xiàn)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極化現(xiàn)象。美聯(lián)社開展的民調顯示,67%的受訪者認為2024年美國大選的結果將對美國民主造成重大影響。選民的政黨差異對其立場和態(tài)度的影響尤為突出。87%的民主黨選民認為,特朗普當選將會對美國民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而82%的共和黨選民認為,拜登連任將會極大削弱美國的民主。⑥美國部分州甚至出現(xiàn)了選舉站工作人員因為擔心選舉暴力而提出辭職的現(xiàn)象。也有學者呼吁美國執(zhí)法部門提前做好預案,防止重蹈2021年“國會山騷亂”的覆轍。
美國國內政治極化加劇的原因包括民粹主義的興起、身份政治的愈演愈烈、兩黨制和多數(shù)決定制的催化、社交媒體的信息繭房效應以及美國國內的經濟不平等等因素。當候選人發(fā)現(xiàn)采取激進立場更能獲取極端選民的支持以及極端捐贈者提供的資源時,便會傾向于放棄溫和派的立場,轉而加入到政治極化的陣營當中。⑦與此同時,民主黨與共和黨在社交媒體上開啟的“信息戰(zhàn)”、社交平臺的智能推送機制,甚至是選民自己無意間通過“取消關注”等行為營造出的信息繭房,不僅通過限制信息源加劇了選民政治極化的可能性,還降低了處于“一極”的選民對“另一極”信息來源的信任程度。
與此同時,選舉政治的“競爭性”也夸大了兩黨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部分掩蓋了每個政黨內部的分歧。事實上,共和黨和民主黨內部均存在派別分歧,且愈演愈烈。在共和黨內部,建制派始終堅定反對特朗普。2023年10月,美國眾議院投票罷免麥卡錫,也與共和黨內部的建制派與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激進派之間的內斗息息相關。在民主黨內部,拜登和進步主義派的分歧集中體現(xiàn)在巴以沖突問題上。進步主義派一直對美國援助以色列較為不滿,認為應當增加前提條件。在本輪巴以沖突中,進步主義派更是對拜登政府偏袒以色列持激烈的反對態(tài)度。
歐盟大選:政治極化與歐洲議會“向右轉”
在歐盟,歐洲議會選舉突出反映了歐盟各國國內日益嚴重的政治極化現(xiàn)象。2024年6月6日至9日,歐洲議會將舉行英國“脫歐”后首場選舉,歐盟27個成員國超過4億選民將基于比例代表制投票選出700名歐洲議會議員。
作為歐盟政治的“風向標”,歐洲議會選舉2024年有較大概率出現(xiàn)重大“向右轉”的趨勢。根據(jù)泛歐智庫——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的預測,在歐洲各國國內極右翼政黨勢力大增的背景下,極右翼黨團與民主團體可能會成為歐洲議會中的第三大團體。歐洲議會中兩大主流黨團——歐洲人民黨黨團、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lián)盟則可能會進一步失去原有席位,但歐洲人民黨黨團大概率能保持最大黨團地位,獲得議程設定權以及選擇下一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權力。歐洲議會中的中間派——復興歐洲和綠黨也可能會失去一些原有席位。⑧
歐洲議會“向右轉”的趨勢以及歐盟各國國內的右翼政黨崛起,與主流政黨對立的政治極化現(xiàn)象息息相關。2022年10月,意大利的極右翼政黨——兄弟黨在國會大選中獲勝,黨首焦爾吉婭·梅洛尼成為意大利首位女總理。2023年11月22日,荷蘭眾議院選舉中極右翼政黨——自由黨獲得眾議院全部150個議席中的35席,成為眾議院第一大黨。而黨首海爾特·維爾德斯也掌握了優(yōu)先組閣權。人稱“荷蘭特朗普”的維爾德斯以反伊斯蘭、反歐盟著稱。由于自由黨需要與至少兩個政黨聯(lián)合才能組建政府,目前荷蘭的組閣談判仍在進行中。2023年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首次贏得地方行政長官選舉和市長選舉,支持率不斷提升。法國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lián)盟的支持率也在不斷提升,有望在歐洲議會中達到約30%的得票率。
歐盟的政治極化,尤其是政治精英層面的極化也體現(xiàn)在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的“辭職未果”事件中。2024年1月7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為了參加歐洲議會選舉,宣布提前卸任,將于7月離開現(xiàn)任職位。根據(jù)歐盟程序,輪值主席國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有較大可能在7月至11月成為歐洲理事會臨時主席。歐爾班多次阻撓歐盟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曾使得120名歐洲議會議員簽署聯(lián)名信,要求暫停匈牙利在歐盟的投票權。在歐盟各國領導人對歐爾班有可能成為歐洲理事會臨時主席表達擔憂的情況下,米歇爾2024年1月26日宣布收回辭職請求,將完成歐洲理事會主席任期。歐洲議會選舉后,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議會議長、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均將換屆。歐盟高層官員的換屆是否也會受到政治極化的影響,現(xiàn)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能否連任均值得關注。
印度大選:政治極化與莫迪的選舉牌
印度將于2024年4月至5月舉行總理大選。吸取了2014年和2019年反對黨內部四分五裂的教訓后,反對派這次組建了28黨聯(lián)盟,包括印度國大黨、德拉維達進步聯(lián)盟、印度共產黨等,試圖拉攏反對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的國內選民,共同反對印度人民黨。反對派聯(lián)盟認為,莫迪及其領導的印度人民黨腐敗嚴重且任人唯親,威脅到了印度的民主,煽動了印度教的民族主義。
莫迪則在大選前大打“宗教牌”,試圖利用印度國內基于宗教信仰的政治極化,獲得更多印度教選民的支持。2024年1月22日,莫迪在阿約提亞為羅摩神廟舉行揭幕儀式。羅摩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印度教神祇之一。1992年,印度人民黨以“羅摩”為口號拆除了16世紀莫臥兒帝國統(tǒng)治者在羅摩廟原址上建起的古清真寺,引發(fā)了印度國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大規(guī)模暴力沖突。此次,莫迪為頗具爭議的羅摩神廟揭幕,主要是為了在選舉中拉攏國內的印度教徒,實現(xiàn)印度人民黨建黨之初的承諾。盡管莫迪有望繼尼赫魯之后,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二位連任三屆的總理,但莫迪在大選中打出的宗教牌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印度國內的政治極化。
此外,莫迪還不斷利用印度國內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為其選舉造勢。2023年,莫迪政府利用G20輪值主席國的身份打出“巴基斯坦牌”,試圖拉攏民族主義選民。2023年5月22日至24日,印度將G20旅游工作組會議安排在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斯利那加舉行,遭到了巴基斯坦的強烈反對,中國、土耳其、印尼和沙特也拒絕出席會議,并反對印度在爭議領土地區(qū)舉行會議的行為。2023年9月6日,印度在G20領導人峰會上,將國名改為了“婆羅多”,認為“印度”這一國名是殖民者的叫法,婆羅多才是在印度各民族中認同度較高的國名。
總體上看,由于28黨反對派聯(lián)盟面臨群龍無首、內部協(xié)調缺乏進展等問題,以莫迪為首的印度人民黨仍然占據(jù)上風。2023年12月,在印度地方選舉中,印度人民黨贏得了恰蒂斯加爾邦、中央邦和拉賈斯坦邦三個關鍵邦的選舉,領先優(yōu)勢明顯。晨間咨詢公司的民調也顯示,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受訪的印度人中有77%認同莫迪作為總理的表現(xiàn)。
墨西哥大選:政治極化與選舉暴力
墨西哥將于2024年6月舉行大選。目前民調領先的兩位總統(tǒng)候選人是墨西哥執(zhí)政黨國家復興運動黨推選的克勞迪婭·欣鮑姆以及在野黨聯(lián)盟“墨西哥廣泛陣線”提名的索奇特爾·加爾韋斯。兩位均為女性,因此,墨西哥可能迎來該國首位女總統(tǒng)。
2018年墨西哥首次出現(xiàn)“向左轉”的情況,近年來國內政治極化程度不斷上升。墨西哥現(xiàn)任總統(tǒng)洛佩斯是墨西哥現(xiàn)代史上第一位帶有濃厚民粹主義色彩的左翼總統(tǒng),其政治口號是“墨西哥優(yōu)先”。執(zhí)政期間,洛佩斯的支持率曾經一度超過60%。
在政治極化程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本次墨西哥大選恐將面臨嚴重的選舉暴力風險。據(jù)統(tǒng)計,2018年大選前,墨西哥有超過100名政治候選人遭到殺害,被稱為墨西哥近代史上最暴力的大選。2021年6月,在墨西哥中期選舉前,發(fā)生了至少250起政治謀殺案,超過89名政治家和35名候選人遇害,還有超過780起死亡威脅和謀殺未遂事件發(fā)生。許多候選人因擔心人身安全而選擇退出選舉。聯(lián)合國和美洲國家組織的人權專家表示,墨西哥日益嚴重的政治極化、針對婦女和土著人民的歧視以及國內犯罪集團的猖獗等導致了墨西哥的選舉暴力愈演愈烈,若不加以解決,2024年的大選恐將重蹈覆轍。
2023年墨西哥的選舉制度改革預計也將提升本次大選的暴力程度。墨西哥全國選舉協(xié)會于1990年成立,逐步成長為獨立、公正的選舉機構,提升了墨西哥選舉過程中的合法性與透明度,得到眾多墨西哥選民的認可。洛佩斯上臺后要求削弱全國選舉協(xié)會,認為全國選舉協(xié)會是導致他無法在2006年贏得選舉的罪魁禍首。2023年2月,墨西哥參議院批準了洛佩斯的選舉機構改革方案,削減撥付給全國選舉協(xié)會的財政支出,轉而更多支持地方選舉部門。上萬名墨西哥民眾游行抗議洛佩斯的選舉機構改革方案,認為此舉削弱了墨西哥的民主。
在此前的墨西哥大選中,犯罪組織便曾多次恐嚇甚至殺害投票站工作人員,干擾選舉投票站的正常運作。據(jù)美聯(lián)社2024年2月27日報道,墨西哥城市馬拉瓦蒂奧的兩名市長候選人在數(shù)小時內相繼被槍殺。在政治極化程度不斷提升、選舉政治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本次大選恐將成為墨西哥現(xiàn)代史上又一次嚴重的“暴力選舉”。
政治極化與選舉政治相互強化的發(fā)展趨勢
在2024年這一全球“選舉大年”,美國、歐盟、印度、墨西哥等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大選均會受到政治極化的影響。選舉政治將在短期內進一步加強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極化程度,使得溫和派的政治精英和中間派選民保持沉默,政治精英和大眾選民出現(xiàn)普遍的議題極化和情感極化,甚至有選舉暴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風險。政治極化與選舉政治相互強化的趨勢,將給國際政治、大國關系以及全球治理帶來深遠影響。
政治極化與選舉政治相互強化之后,勢必會給大國博弈和全球治理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的對華政策便直接受到政治極化的負面影響,呈現(xiàn)出極端化現(xiàn)象。宣揚“中國威脅論”成為了美國兩黨選舉的重要戰(zhàn)略。雙方為了爭取國內選民爭相打“中國牌”,指責對方對華政策“軟弱”,已然陷入惡性競爭的循環(huán)。
全球治理也會直接受到各國政治極化的影響。2020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中,特朗普的“退群”和拜登的“入群”已經對包括貿易治理、氣候治理、衛(wèi)生治理、裁軍治理、核不擴散治理等在內的一系列領域的全球治理造成嚴重影響。本次美國大選極有可能會再次導致全球治理進入震蕩期,對于即將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巴西峰會、亞太經合組織秘魯峰會以及聯(lián)合國未來峰會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AZD103)和上海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0BGJ00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⑤信強、余璟儀:《政治極化與2020年美國國會選舉:背景、過程與影響》,《美國問題研究》,2021年第1期。
②Statista, Share of population who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ir country is more divided today than in the past in 2022, by country, January 31, 2023.
③Jennifer Mccoy and Benjamin Press, What Happens When Democracies Become Perniciously Polarized? January 18, 2022.
④Barbara Sprunt and Deirdre Walsh, President Biden pushes for assault weapons ban, but GOP leaders remain opposed, March 28, 2023.
⑥ Gary Fields and Linley Sanders, Americans agree that the 2024 election will be pivotal for democracy,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December 16, 2023.
⑦孫成昊:《脆弱的多數(shù)?從2022年中期選舉看美國政治極化與去極化》,《美國問題研究》,2023年第1期。
⑧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 sharp right turn: A forecast for the 2024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s, 2024.
責編/趙橙涔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