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新聞傳播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馬克思新聞觀是指導新聞實踐的理論依據,它的內涵和原則對于現(xiàn)代信息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篇文章深度分析了馬克思關于新聞的核心觀點,涵蓋了新聞的真實性、與人民的關系和黨的原則,并針對現(xiàn)代傳播背景下的“守門人”觀念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會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該路徑是基于馬克思的新聞觀,并被稱為"守門人"。文章從加強新聞真實性審查,建設以民為本服務以及深化黨性教育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新聞傳播實踐進行理論指導,從而應對復雜的新媒體環(huán)境,促進新聞傳播質量與成效的提高。
馬克思新聞觀的歷史淵源與理論框架
新聞真實性,是馬克思新聞觀中的一個核心原理。在馬克思看來,新聞一定是客觀事實的真實寫照,不允許有絲毫的虛假或夸張。這一原則既反映了新聞是信息傳播工具這一根本要求,又顯示出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與社會責任的統(tǒng)一。新媒體環(huán)境對新聞真實性提出了特別嚴峻的挑戰(zhàn),要回應這一挑戰(zhàn),需要深入分析新聞真實性的哲學意蘊、厘清實踐要求、強化事實核查機制。它以技術手段與法律手段雙重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可信,從而維護新聞媒體公信力。
人民性是馬克思新聞觀中又一個重要的原則。這一原則被當代新聞傳播進一步堅持和延伸。新聞報道既要貼近生活、關注群眾關切訴求,又要運用大數(shù)據這一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準確服務群眾信息需求。通過以民為本的新聞傳播體系的建設,能夠較好地發(fā)揮新聞的人民性作用,使其成為民眾參與社會治理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
黨性原則是馬克思新聞觀與其他新聞觀相區(qū)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是為了保證新聞工作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保持黨的團結統(tǒng)一。在多元輿論場中,這一原則變得更加重要。新聞工作者在復雜多變的輿論環(huán)境中,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政治敏銳性強、政治方向正確、輿論導向鮮明。與此同時,還需要對新聞工作者加強黨性教育,增強其政治素質與業(yè)務能力,以保證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實踐中能對黨性原則始終不渝地堅持。
“守門人”理論的傳統(tǒng)框架與現(xiàn)代變遷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日常所產生的信息量大到人的處理能力,對“守門人”來說是一個空前的考驗。傳統(tǒng)人工篩選方式已經很難滿足需要,算法推薦技術作為“守門人”的新寵應運而生。利用智能算法初步篩選和歸類海量信息,既可以提高信息分發(fā)效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信息針對性和個性化。但算法推薦帶來信息繭房效應、算法偏見等新問題,需要“守門人”使用算法時對算法運作機制保持清醒,并且進行了必要的介入和調整,保證了信息多樣性和公正性。
用戶生成內容(UGC)的興起,使得每一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極大地豐富了信息生態(tài),但也帶來了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面對這一挑戰(zhàn),要求“守門人”的作用必須從一個信息篩選者變?yōu)橐粋€引導者和協(xié)調者。通過構建完備的UGC審核機制對用戶產生的內容實施必要的審查和篩選,保證了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實性。同時加強對用戶的教育,增強大眾的信息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用戶有意識地抵制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傳播,共同保持信息傳播的良性環(huán)境。
全球化語境中,信息傳播已經超越國界而成為溝通不同文化和推動文明交流的主要橋梁。但在跨文化傳播的同時,文化沖突和誤解也隨之帶來了危險。作為信息傳播“守門人”,它既推動文化交流互鑒,又承擔著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使命。在對不良信息進行甄別和濾除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和敏感性以及尊重和維護不同國家文化獨特性和多樣性等因素。同時在跨文化交流中確立倫理規(guī)范和操作原則,推動不同文化平等對話、和諧共生。
基于馬克思新聞觀的“守門人”理念創(chuàng)新
真實性作為新聞的生命線和“守門人”責任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新媒體環(huán)境中,假新聞和謠言快速蔓延給社會帶來巨大傷害。為此,必須建立更為嚴格的新聞真實性審查機制。第一,可引入區(qū)塊鏈這一先進技術來搭建新聞真實性驗證體系,利用分布式賬本對新聞來源,編輯過程以及傳播路徑進行記錄,保證新聞內容可追溯性以及不可篡改性。比如用智能合約技術加密存儲、核查新聞素材,當檢測到虛假信息時就能快速定位、問責。與此同時,構建多主體參與的新聞真實性監(jiān)管網絡,激發(fā)公眾、媒體和政府的參與熱情,對新聞真實性形成全方位的監(jiān)管。這一機制既可以有效地抑制虛假新聞的傳播,又可以增強大眾對于新聞媒體的信任。
馬克思的新聞觀是突出人民性的,是指新聞要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為人民的利益服務。就“守門人”的做法而言,它意味著建立一個以民為本的服務體系來適應人們對信息不斷增長的需求。一方面對信息分發(fā)算法進行優(yōu)化,運用大數(shù)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對用戶的興趣、需求與行為模式進行分析,從而實現(xiàn)個性化與精準化信息推送。這樣既可以促進公眾信息的獲取,又可以提高新聞傳播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公眾參與的平臺,促使用戶參與到新聞評論、表決、調查中去,提高新聞傳播互動性與參與感。通過建立一個公開、透明、交互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使人民群眾在新聞傳播中真正成為主體與受益者。
黨性原則在馬克思新聞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新聞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就“守門人”隊伍建設而言,要深化黨性教育、增強新聞工作者政治敏銳性、鑒別力。一是經常組織新聞工作者開展黨性教育培訓,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新聞工作的紀律要求,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二是健全“守門人”隊伍的選拔、培養(yǎng)、考核機制,制定科學的選拔標準、培訓體系與考核機制,保障“守門人”具有較高政治素養(yǎng)與業(yè)務能力。 (作者:楊曦杰,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