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發(fā)展階段,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有著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黨的群眾工作也有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和具體特點。當前,網絡空間已經成為我們黨重要的執(zhí)政環(huán)境與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的必修課和基本功。新時代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練就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真本領,加強網上群眾工作長效機制建設。
【關鍵詞】網上群眾路線 治國理政 領導干部 人民群眾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網絡信息技術的迭代發(fā)展與廣泛應用,既為黨的群眾工作對社會力量的全覆蓋提供了極大便利和技術支持,也對黨在新時代提升踐行群眾路線的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上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及其時代價值,以強烈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對在新征程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chuàng)立,并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線,是貫穿我們黨100多年奮斗歷程的生命線。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群眾路線與中國的發(fā)展需要、黨的執(zhí)政方略相結合,積極地進行適應性調適,為持續(xù)有效地引領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當前,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全面地影響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賦予群眾路線新的內涵與特征,深刻地影響群眾路線的具體實施,對新時代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條件、環(huán)境如何變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丟,“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工作理念不能忘。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必須與群眾“齊步走”,人民群眾到哪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主動延伸到哪里。正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的:“我們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務、根本的內容沒有變,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也還是那一些,但是,時間不同了,條件不同了,對象不同了,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互聯網時代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應該有更豐富的內涵與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互聯網發(fā)展和領導干部學網、懂網、用網發(fā)表重要講話,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重要論斷,賦予了黨的群眾路線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么聯系群眾呢?”并進一步強調,“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不斷提高這項本領。”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yōu)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tài)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善于結合實際創(chuàng)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作出了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的頂層設計。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2019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改進和創(chuàng)新聯系群眾的途徑方法,堅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水平要“創(chuàng)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為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實現為人民執(zhí)政、靠人民執(zhí)政指明了方向。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走好新形勢下的群眾路線,善于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更好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順應民心,把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為什么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怎樣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最新認識和高度概括,為我們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學把握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時代價值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作為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性的重要標志,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淵源。列寧強調,“哪里有群眾,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我們黨成立初期,就把“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作為工作原則,并創(chuàng)造性地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建構起群眾路線思想理論,為黨在各個歷史方位上團結最廣泛的社會主體力量提供了遵循。群眾路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發(fā)展階段,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有著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黨的群眾工作也有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和具體特點。當今時代,互聯網的發(fā)展為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新的實踐場域和技術手段,各類新媒體平臺、政務APP、網絡論壇成為新時代的“田間地頭”,打開電腦瀏覽群眾訴求成為新模式的“走訪調研”,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當下我們黨重要的執(zhí)政環(huán)境、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互聯網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科學論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新境界,實現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內涵和實踐方法的新發(fā)展。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此作出了更系統全面的表述,并強調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各環(huán)節(jié)中的主體地位。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工作布局中,互聯網以其開放性、無邊界性、傳播快速性等特點構成國家治理的重要場域。網民群眾借助APP、網站、微信、微博、論壇等網絡平臺,可以與領導干部更快捷地交流溝通,既能實現毛澤東同志當年所提出的“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能突出民眾網絡問政的功能,使政黨問計問需于民與民眾問政問事有機統一,進而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jiān)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不斷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大增量”。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隨著網絡應用的逐漸擴展和深入,信訪平臺、領導信箱、政務熱線、網絡“留言板”等日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發(fā)表意見建議、表達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公民的參與權、表達權利得到更好的落實。從“我給兩會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到“十四五”規(guī)劃編制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建議,再到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豐富多樣的民主渠道奏響民主最強音,既有助于緊密圍繞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和生產生活實際開展各項工作,也有助于全要素培養(yǎng)人民群眾的民主參與能力,提升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民主實踐的政治自覺,讓民主政治建設成效看得見、摸得著。在走好網絡群眾路線過程中,民意被廣泛傾聽,民智被有效匯聚,全過程人民民主也得以踐行,充分印證了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加強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戰(zhàn)略選擇。加強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是百年大黨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的內在要求。當前,基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推進的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深刻地影響著黨的執(zhí)政方式,對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網絡空間的互動性、即時性極大降低了黨群關系的溝通成本,通過“零距離”的交流互動,不斷激發(fā)網上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推動全黨上下最廣泛、最及時地傾聽和吸納社情民意。如果我們不正視、不用好網絡媒介去傾聽民意、聚合民智、聯系群眾,各項工作就會陷入被動局面,甚至影響當下的政治生態(tài)。因此,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化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確保群眾工作更有效、更民主、更科學成為了群眾路線面臨的新課題。網上群眾路線順應了群眾期盼、能確保我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新時代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實踐路徑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fā)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宣告自己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8.6%,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8.7個小時,網絡走入千家萬戶。人民在哪里,黨的關注點就應該在哪里,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一要主動深入群眾。毛澤東同志曾說:“一個領導者要把調查看作吃飯一樣經常、重要,一天不串門,就像一天沒有吃飯。”廣大黨員干部要發(fā)揚走村入戶、體察民情的優(yōu)良作風,主動深入網上留言板、政務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老牌”網絡平臺,以及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嗶哩嗶哩、小紅書等網民愛用常用的平臺,把網民當作“家人”,把網絡意見當作“家書”“家信”,把網民的事情當作“家事”,讓廣大網民真切地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進一步密切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二要積極溝通群眾。廣大黨員干部要懂網民心理、會網絡語言,不擺架子、不裝腔作勢,與網民開誠布公地交流,正如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所論述的,“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與廣大群眾充分溝通,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三要精準服務群眾。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牢記群眾工作的著力點是為人民解決難點、痛點,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絕不意味著放棄群眾路線的一些傳統方式方法,絕不意味著要以“鍵對鍵”取代“面對面”,要形成“網上溝通網下解決”上下一體的立體循環(huán),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增強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實效性,凝聚團結奮斗偉力。
練就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真本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十三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互聯網時代,練就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真本領,既是對領導干部的工作要求,更是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一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領導干部要徹底改變看待媒體的傳統思維,變“應對”為“面對”,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尊重傳播規(guī)律,善于運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發(fā)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二要錘煉“學網懂網用網治網”基本功。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要把領導干部“學網懂網用網治網”作為一項基本功和必修課,納入干部教育體系,確保“基本培訓”質量,切實提升網絡媒介素養(yǎng),增強互聯網思維,克服輿情焦慮、技術恐慌和本領危機。三要掌握網上群眾工作的話語體系。咬文嚼字說官話,群眾不愛聽也不愿聽,只有講好群眾話語,才能真正融入群眾。領導干部必須緊跟時代、緊貼網民,積極探索由文本式敘事、灌輸式宣傳向通俗化敘事、引導啟發(fā)式宣傳的轉變,以“網言網語”將宣傳話語、政策話語和信息服務話語有機互動銜接,讓群眾聽得懂、聽得明、聽得親。
加強網上群眾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問題。”當前,黨員干部踐行網上群眾路線主要以非制度化方式進行,是否踐行以及如何踐行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整體效應尚未形成。新時代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應從民意識別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容錯糾錯機制等方面提供完備的制度供給。首先,要健全民意民智收集、分析和反饋機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時掌握群眾的訴求和意見。面對海量、多樣、復雜的群眾利益訴求,必須有一套科學有效的篩選吸納機制,篩選出兼具真實性和代表性的民意,并將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分等級、分類別提交至政策議程。同時,積極拓寬反饋回應的渠道,利用多種形式及時答復,做到渠道暢通、快速便捷,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參與率。其次,要建立長效的工作考核評價機制,不斷提升黨政機關的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把網上調研納入黨員干部調研制度體系,實現網上調研與網下調研時間和成果互換互補,增強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的約束性。把網民留言辦理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干部和社會治理重要內容,列入年度目標考核指標,推動考核結果運用,增強示范效應,防止形式主義。通過多層次、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和手段,讓人民群眾成為評價考核的主要參與者,始終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網上群眾工作成效的檢驗標準。再次,要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消除黨員干部后顧之憂。筆者調研發(fā)現,一些黨員干部擔憂自己的網絡言行引發(fā)麻煩,因而做網絡空間的沉默者。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刻不容緩,對錯誤的網絡言行進行綜合分析,把先行先試中因經驗不足引起的錯誤與明知故犯的不當網絡行為嚴格區(qū)分開來,讓黨員干部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輕裝上陣。
(作者為江蘇黨建研究院基層黨建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注:本文系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新時代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制度化研究”(項目編號:23BDJ03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
②《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③《習近平就研究吸收網民對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善于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更好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順應民心》,《新華網》,2022年6月26日。
④《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⑤《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人民日報》,2019年2月28日。
⑥《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
⑦《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責編/李一丹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