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應共同謀求世界權力天平“新的均衡”
摘要 中國的崛起使得中美兩國領導人都不得不對兩國在全球、特別是亞太地區(qū)的潛在沖突進行戰(zhàn)略應對。亞太地區(qū)已經成為中美兩國探索構建面向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系可能性的試驗場。盡管兩國領導人均支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但中美之間的競爭還是有可能將雙邊關系引向對抗。在兩國間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美國任何試圖單方面遏制中國的嘗試都難以得逞。兩國必須探尋一種現(xiàn)實主義...
摘要 中國的崛起使得中美兩國領導人都不得不對兩國在全球、特別是亞太地區(qū)的潛在沖突進行戰(zhàn)略應對。亞太地區(qū)已經成為中美兩國探索構建面向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系可能性的試驗場。盡管兩國領導人均支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但中美之間的競爭還是有可能將雙邊關系引向對抗。在兩國間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美國任何試圖單方面遏制中國的嘗試都難以得逞。兩國必須探尋一種現(xiàn)實主義...
摘要 新興市場經濟體崛起是新世紀以來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突出現(xiàn)象。盡管如此,其經濟增長仍然存在嚴重的脆弱性。尤其不可忽視的是,經歷了跨越式經濟增長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存在社會矛盾上升的“軟肋”,經濟轉折很有可能引起其社會矛盾急劇激化乃至爆發(fā)。未來10到20年,新興市場經濟體將進入經濟與社會震蕩高風險期。在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社會問題考驗下,這些年同等炙手可熱的...
摘要 中國正在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對于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考必須置于全球坐標系之下,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發(fā)展的成就與問題、優(yōu)勢與劣勢。在全球坐標系下,中國的位置發(fā)生了四個方面的變化,即從區(qū)域性大國向全球性大國轉變、從自我發(fā)展向開放性發(fā)展轉變、從現(xiàn)代化的追隨者向引領者、從外部關系的單一化向復雜化轉變。中國一方面應該更重視以國際標準來衡量和推動國內...
摘要 全球化的內在機制,使得超級國家和資本獲得了更大的權力。這些權力微妙地支配著社會生活,卻沒有相應的義務和責任,更沒有民主的合法性基礎。為了遏制全球化進程中的“民主赤字”,推動全球化的健康發(fā)展,必須進行新的民主建構;人民只有拿起民主的武器,用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改造整個全球化機制,才能增強人民的權力、保障其自身的權益,從而引導全球化朝著健康的...
摘要 國家實力的均衡配置和科學運作是關系到國家興衰的關鍵。在近代早期的歐洲,哈布斯堡王朝推行帝國政治,窮兵黷武,濫用資源,拒絕一切改革和先進制度,結果走向衰亡。與此相反,英國、法國等新興國家,主張開發(fā)綜合國力,推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改革,結果由弱變強、走向興盛。我國除了借鑒歐洲的經驗,還應該根據國力的實際情況,發(fā)展軟實力,以圖保障國家實力的均衡...
摘要 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呈現(xiàn)出多元化與平?;奶卣?,既有一些結構性矛盾也有較多生活性糾紛,改革、轉型并未導致矛盾糾紛的凸顯或新矛盾問題的多發(fā)。而在基層糾紛解決機制方面,則出現(xiàn)了多元化與權威化的并存格局。較多的糾紛經歷者選擇權威化或上層化的糾紛解決方式,這并非出于對權威的認同,而是受工具主義的權威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影響,糾紛者主要根據權...
摘要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斷裂的、活的傳統(tǒng)。“德的精神氣質”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礎和內在動力,它孕育了中國哲學尤其重視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思想傾向?!暗碌木駳赓|”首先體現(xiàn)為一種政治理念,即德政意識。同時,“德”、“禮”體系還起到了促進政治空間拓展和民族血緣融合的歷史作用。而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文明歷久彌新的孤例,和“德的精神氣質”建構的政治模式、文...
摘要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道德文化一直都是影響國家統(tǒng)治秩序和人們生活的重要方式。道德文化是公共權力自覺發(fā)揮道德的導向作用和規(guī)范作用來調節(jié)社會群體沖突、維護社會秩序和實現(xiàn)公共權力所有者根本利益的政治活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思想影響和政治實踐歷久不息,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摘要 建構和諧世界,其本質是多元文明和諧共存的問題。多元文明,意味著多元價值認同。多元文明和諧共存的哲學基礎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以陰陽為核心的宇宙本源論、宇宙生化論和人本價值論而形成的一種智慧。這一智慧總是把多元存在視為合理存在的基礎,把不同存在形式之間的會通與和諧相處作為合理存在的發(fā)展模式,把基于宇宙法則的以人為核心的合理...
摘要 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呈現(xiàn)出多元化與平常化的特征,既有一些結構性矛盾也有較多生活性糾紛,改革、轉型并未導致矛盾糾紛的凸顯或新矛盾問題的多發(fā)。而在基層糾紛解決機制方面,則出現(xiàn)了多元化與權威化的并存格局。較多的糾紛經歷者選擇權威化或上層化的糾紛解決方式,這并非出于對權威的認同,而是受工具主義的權威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影響,糾紛者主要根據權...